2022
六月

14

969

【家庭课堂IV】|第三讲|学前期常见的发展问题及应对

1231231

第三讲 学前期常见的发展问题及应对

1、如厕训练

根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观,对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如厕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尊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是适用于全世界的真理。18 个月可以具备初步的控制力,一些18~24个月大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做好如厕训练的迹象,有些儿童则要到30个月或更大的时候才能做好准备,甚至在接受了白天的如厕训练后,儿童还经常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才能在夜里控制排泄。四分之三左右的男孩和大多数女孩在5岁后才不尿床。

2、人园适应

大部分儿童在开始上幼儿园时会出现“入园焦虑”,表现为不愿意去幼儿园、情绪焦虑,拒食,甚至发生退行--原本已经可以控制排尿但又开始尿裤子。人园焦虑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引起的。其他与入园适应相关的因素还有:生活环境和内容的骤变、对自理能力的要求提高、需要遵从一定的约束和规范、父母的焦虑和担忧传递给孩子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3 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客体恒常性——即客体的离开并不代表永远消失,这是孩子能够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的重要前提条件。此时的家长首先应充分了解人园焦感并有所准备,家长要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有信心,控制好自己的焦虑情绪,避免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还有就是不要恐吓或者威胁孩子,让他们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和排斥的心理,认为上幼儿园是一种惩罚手段。在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方面有一些技巧:

(1)采取温柔坚定的态度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要给与安抚,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送园。

(2)高质量的陪伴:增强情感联结,抵御分离焦虑。

(3)鼓励进步,正向强化:每天从孩子的表现中发现闪光点,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多和孩子聊聊幼儿园里面开心的事情,建立对幼儿园的正向情感连接。

3、家庭教育

从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视角来看,3~6岁儿童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为与异性家长竞争及认同同性家长。在一个理想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同等重要。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完整的性格特质里都应该有温柔和严厉的部分。也正如最好的父母类型——权威型父母所描述的那样,父母应该既可以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回应,又可以对他们进行合理、清晰地管理。避免形成所谓的“真假”黑白脸,也不该发展到另一个极端--伪和谐。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婚姻冲突对孩子的影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冲突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当冲突不是那么剧烈,不可调和,而且当父母通过协商、妥协解决冲突后,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可能还有建设性的意义。这类冲突被定义为建设性冲突,面且这类冲突的主题往往不涉及孩子。

4、攻击性行为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相当普遍的,如潜在的言语攻击、互相推操,甚至拳打脚踢等形式。在早期,某些攻击行为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如抢走玩具。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那么恶意的”,几乎所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经历过。随着儿童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攻击行为会相应减少,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逐渐发展出共情能力(换位思考)以及情绪调节的能力有所增强(对付诸如玩具被抢走后的消极情绪)。但有些孩子会一直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

什么因素与攻击性有关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部分。行为学家认为当孩子的攻击性不断得到强化--如他们通过攻击性行为能够达到独占最喜欢的玩具的目的,那么日后他们将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观察模仿,研究证实,观看电视暴力的确会导致攻击行为增多。如何减少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妨试试如下的建议:

(1)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合作的、帮助的、亲社会的方式观察他人行为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同伴的合作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与人合作、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和可取性。

(2)不要忽略攻击行为:发现时应及时制止,并明确告知攻击是不可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3)帮助学龄前儿童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其他解释:这对于具有攻击性、并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看得比实际情况更具有敌意的儿童尤为重要。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意识到同伴的行为可能会有攻击性以外的解释。

(4)帮助学龄前期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并学会用更为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如“我知道你因为小明不给你玩具而非常生气,你可以告诉他你也想玩那个玩具,而不是打他”。

(5)教会他们换位和推理:“如果你推了小明,他会非常生气并且不想和你做小朋友了,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喜欢这样么?”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